[OL][蜀传] 三国杀武将列传 义薄云天关云长

发布时间:2014-12-31 14:16:31

桃园结义,义薄云天

念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虽然异姓,既结为兄弟,则同心协力,救困扶危;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。皇天后土,实鉴此心,背义忘恩,天人共戮。

——《三国演义》第一回

且关羽与备,义为君臣,恩犹父子;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,於终始之分不足。

——刘晔

(关)羽报效曹公、(张)飞义释严颜,并有国士之风。

——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

从一名战将变成了中国人尊敬的“武圣关二爷”,从汉寿亭侯、壮缪侯到“关圣大帝”,随着关羽的形象越来越光辉伟大,他形象偏离真实历史也就越远,来自民间和官方的各种传说和故事,早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完人。不过我们若要拨开附加在他身上的重重传说迷雾,真实来考校历史上关羽的形象的话,我们就会发现,我们心目中的“关二爷”,其实也是一个人,他也有自己性格的优点和缺点。

在七实三虚的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老师对关羽无疑是相当欣赏和重视的,对他的形象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塑造,先后用了“温酒斩华雄”、“降汉不降曹”、“秉烛读春秋”、“千里走单骑”、“义释曹操”等一系列故事来突出关二爷的“义”“勇”“智”的美德。虽然,这些故事大都是小说家言,但是关二爷义气深重的事迹,显然也是有史实来源的。关羽忠于刘备,这是有目共睹的,这在史书上就明确记载“稠人广众,侍立终日”,说关羽和张飞和刘备形影不离,就算是大庭广众也毫无厌倦地整天陪伴。对结义兄弟的这份情谊和这种忠诚,就足以让人赞叹。之后关羽曾经不得已降了曹操,为了报答知遇之恩,他又在千军万马之中阵斩袁绍大将颜良,解了白马之围,这种知恩必报的精神,让人钦佩。

如果说,关羽就这样呆在曹营,以曹操对他的看重,飞黄腾达不是问题。再说当时是战乱时代,因为形势变化,朋友兄弟分离投奔不同阵营,也是不得已的事情,大家也都能理解。比如马超曾是庞德的君主,后来马超入蜀的时候,庞德因为生病没有跟随,后来就辗转成了曹操的部下。虽然他昔日君主马超,还有哥哥庞柔都在蜀国,但是他却为曹操奋战至死,这件事情还是得到了大家理解的尊敬,传为美谈,可见当时天下战乱,局势变幻莫测,在这种情况人们并不太苛求,也无法苛求那种绝对的忠诚。但是在这种情况下,关羽能做到离开事业发展极其顺利的曹操,去投奔还在到处奔波讨生活的兄弟刘备,这就极其难得了。况且关羽临走的时候,将曹操所有的赏赐都一一封好,然后亲笔写信说明缘由告辞,做人有始有终,有情有义,实在是君子作风。在我国古代提倡的儒家精神中,其中有个很受人尊敬和赞扬的做人原则,就是说人为了自己的信仰,应该能够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。关羽去曹投刘的行为,至少是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”的。不为富贵所动心,能为常人所不能为,也难怪关羽的义气能被后世所敬仰,他们桃园结义的故事能万世流芳了。也难怪当时曹操听说了之后,也不由得为之感动赞赏,决定成人之美,不去追赶了。

刘关张桃园结义,生死不渝,为后世典范,然而,这却是《三国演义》的小说情节,或者是演义之前的元曲和话本说书人添加的,总之史书上没有具体记载。虽然,他们兄弟三人到底有没有结义这类行为不能肯定,但是他们之间的情谊关系,早已不需要这种形式来证明了。

关羽本是河东郡解县人(今天山西运城),本字长生,后大概因为避祸改成云长。在史书和演义中一出场就是逃亡,至于什么原因逃亡,虽然《三国演义》、《三国志》。都没有记载,不过民间传说中有不少故事。据一本笔记小说讲,关羽本来不姓关,脸也不是枣红色。从小就见义勇为,喜欢打抱不平。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女孩子哭,就过去询问缘由。女孩的父亲就告诉他说,是县太爷的小舅子看上这个女孩子,想要强娶为妾。关羽一听大怒,就替人出头,结果就把这个小舅子给打死了。不得不出逃。逃到潼关的时候,就看见关卡上画影图形要捉他,他就藏在城墙边用水洗脸,结果脸就变成了深红色,别人也认不出是他了。当盘查的人问他姓什么的时候,他因为在潼关,就随口答道,我姓关。

参照关羽的脾气和为人,再看看徐庶、典韦这类人的经历,这个民间说法,其实还是蛮有可能的。总之,关羽从河东郡一直逃跑至涿郡(今天河北涿州),终于遇上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——刘备和张飞。三人相见之时,正值黄巾起义,按演义说法,当时刘备二十八岁,虽然张飞和关羽的年纪则没有交代,不过根据后来小说中记载他们逝世的年份推算,可以知道当时关羽二十七岁,张飞二十二岁(《三国演义》第77回,关羽死于公元219年,享年58岁;第81回,张飞死于公元221年,享年55岁;第85回,刘备死于公元223年,享年63岁。

三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,都是来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,既没有一个好爹,也没有什么关系,就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意气相投,不离不弃地为了理想而奋斗。有谁还能记得什么魏吴?但是桃园结义的三兄弟,却世世代代受到人们尊敬和供奉,这就说明了是非公道,自在人民心中。

纵观刘备一生,不分兵则已,一旦分兵,必选关张。早在刘备任平原郡的国相时,就令关张分统部曲。刘备与袁术作战,关羽随从,就令张飞守徐州。刘备入蜀,就令关羽守荆州。甚至,刘备杀了车胄之后,委任关羽守下邳,代理太守事务,而自己却是“身还小沛”,在前沿阵地等待曹军报复。这已经不像是普通君臣的关系,而是谁更适合守哪里就由谁去负责,那种信任已经超出了君臣。赤壁战役前夕,关羽曾对刘备说,往日打猎时,如果刘备听他的,一早杀死曹操,就没有今日的困境。显然当时刘关张寄人篱下的时候,就已经合谋杀曹,理由和情节当然不会像《三国演义》编出的那段,更有可能的是刘备因已参加董承之谋而一直有找机会杀曹(只是时机不好,或刘备出于某种考虑不想杀),也就是说,关张理应知道此谋(演义的情节则是不知道),但如果关张即使是心腹之臣,当时同为曹操下属,曹操还分别封了他们的官职(张飞也是在那时受封为中郎将),这种情势,谨慎如刘备怎么可能将这种谋划与关张商量?显然,刘关这是一种怎样的励志精神?也许正如成都武侯祠里面的一个评语所说:千载之后,张已到了生死与共的感情,事无不谈。

关羽死后,魏国众臣讨论刘备是否会报仇时,刘晔就曾说过,刘备与关羽“义为君臣,恩犹父子”,如果不报仇,“终始之分不足”。这是何等程度的评论!夏侯渊和曹操,不但是股肱之臣,而且可能还存在血裔关系,夏侯渊少年时还救过曹操,他们关系比起刘关张有过之而无不及,然而夏侯渊死时,也没见群臣拿此事作讨论。本来,大将被杀,君主为大局,仇可报可不报。然而关羽身死,连曹魏一方都有人认为刘备只有走报仇这条路,还说出“恩犹父子”、“终始之分”这种话,这根本不像在谈论君臣。所以,有没有桃园结义,根本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确实存在这种铁一般的关系,推心置腹、无话不谈的关系,他们之间的友谊确实突破了君臣关系,在历朝都难找到第二组了,确实为后世留下典范。

点击进入关羽新皮肤台词征集活动页>>>>>>

抵制不良游戏|拒绝盗版游戏|注意自我保护|谨防受骗上当

适度游戏益脑|沉迷游戏伤身|合理安排时间|享受健康生活

游戏批准文号:京新出音 [2010] 235号

出版单位:杭州边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码 :[浙B2-20160108]

浙公网安备:33010502005081号

版权所有:杭州游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

公司地址:杭州市滨江区创业启梦空间

接待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30-17:30

适龄提示:12岁以上使用 家长监督